社会心理学智慧树答案,知到app社会心理学单元测试答案--西安交通大学版
第一章 单元测试
1、在社会生活中,( )是一种驱动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巨大力量,当我们置身于某种情境时,似乎被某种魔力所控制,常常会变得身不由己。
A:关系
B:结构
C:情境
D:互动
正确答案: 【情境 】
2、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 )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群体层面
C:人际层面
D:社会层面
正确答案: 【个体层面】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社会心理
B:社会行为
C:群体心理
D:以上全是
正确答案: 【以上全是】
4、社会心理学研究要考虑社会情境的作用。
A:对
B:错
正确答案: 【对】
5、社会行为是人对( )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
B:现实生活
C:周围环境
D:即时情境
正确答案: 【社会因素】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包括下列哪个?( )
A:社会学取向
B:心理学取向
C:哲学取向
D:文化人类学取向
正确答案: 【社会学取向,心理学取向,文化人类学取向】
第二章 单元测试
1、个体的( )对自我认知其社会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A:自我认知
B:环境认知
C:情境认知
D:人格特征
正确答案: 【自我认知 】
2、人们在自我认知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聚光灯效应呢?( )
A: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B:人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C:透明度错觉
D:情境导致自我认知偏差
正确答案: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人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透明度错觉 】
3、人们除了从自己的经历中习得无助,还有什么类型的习得性无助?( )
A: 替代性无助
B:书本性无助
C:群体性无助
D:情景性无助
正确答案: 【 替代性无助,群体性无助 】
4、自我服务偏见其实是个体维护( )的一种手段,他是下意识地在保护自己。
A:自信
B:自尊
C:自省
D:自主
正确答案: 【自尊】
5、“察言观色”中的“观色”主要是指哪几个方面( )
A: 面部表情
B:静态的肢体语言
C:口头语言
D:互动中的人际距离
正确答案: 【 面部表情,静态的肢体语言 ,互动中的人际距离 】
6、通常我们会从角色,身份、社会比较、自尊、他人的评价以及文化六个方面来进行自我认知。
A:对
B:错
正确答案: 【对】
7、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素有归因理论之父之称,他提出归因的二分法理论,这一理论是指人们在归因时通常将个体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或者是外部原因。
A:对
B:错
正确答案: 【对】
8、人们有两套思维系统,分别是自动化思维系统和控制性思维系统。
A:对
B:错
正确答案: 【对】
9、长期处于稀缺思维的人,这种稀缺心态会给人们大脑增加大量带宽。
A:对
B:错
正确答案: 【错】
10、锚定效应是人们在控制化思维中下意识地使用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 【错】
第三章 单元测试
1、攻击行为收到心理学家关注的原因之一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中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正确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 】
2、二战中杀人如麻的纳粹军官声称他们之所以杀人,是因他们必须( ),所以他们辩解自己无罪。
A: 完成任务
B:顺从长官
C:服从命令
D:尊重长官
正确答案: 【服从命令 】
3、攻击的表现形式有( )
A: 球员斗殴
B:同事之间的相互中伤
C:伊拉克战争
D:其余选项都不是
正确答案: 【 球员斗殴,同事之间的相互中伤 ,伊拉克战争 】
4、弗洛伊德(S.Freud)认为( )是和人类的性本能联系到一起的,是来自于性压抑所产生的困扰状态。
A:利他
B:帮助
C:攻击
D:道德
正确答案: 【攻击 】
5、 弗洛伊德认为死亡本能代表着人类自身的恨及破坏的力量,表现为( )的欲望。
A:求生
B:求死
C:破坏
D:征服
正确答案: 【求死 】
6、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有内向和外向之分,当它指向内在的时候,人们就会折磨自己,变成( ),甚至会毁灭自己。
A:变态狂
B:施虐狂
C:色虐狂
D:受虐狂
正确答案: 【受虐狂 】
7、那些好斗或容易受欺负的儿童容易受到群体的排挤,难以在群体中取得( )的身份。
A:令人尊重
B:令人同情
C:领导者
D:同辈认同
正确答案: 【令人尊重】
8、凯瑞斯(Cairns)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在青春期时的身体攻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A:对
B:错
正确答案: 【错】
9、挫折—攻击学说的要点包括( )。
A:人在受挫折后,一定会产生攻击行为
B:攻击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成正比
C:抑制攻击的力量与该攻击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
D: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攻击发生的可能性则小
正确答案: 【攻击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成正比
,抑制攻击的力量与该攻击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攻击发生的可能性则小】
10、一个内化了社会规范的人,在其急欲表现违反规范的攻击行为时,会产生一种对攻击行为的( )。
A:忧虑感
B:兴奋感
C:悲伤感
D:愤怒感
正确答案: 【忧虑感】
第四章 单元测试
1、利他行为是指( )。
A:一种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
B:一种自觉自愿、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
C: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行为
D: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正确答案: 【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时爬不起来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下列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 )。
A:我们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
B: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C: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
D: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确答案: 【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
3、巴特森关于两种相对应的利他行为取向是( )
A:自我利他主义取向
B:纯利他主义取向
C:以利己为目的取向
D:以利他为目的取向
正确答案: 【自我利他主义取向,纯利他主义取向】
4、求助者需要帮助的程度,是决定我们是否给予帮助的重要因素。
A:对
B:错
正确答案: 【对】
5、最早研究旁观者效应的心理学家是( )。
A:达利
B:拉塔内
C:格罗维斯
D:莫斯雷
正确答案: 【达利,拉塔内】
6、影响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范有( )
A:社会责任规范
B:互惠规范
C:平等规范
D:其余选项都是
正确答案: 【其余选项都是】
7、达尔文关于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的观点已经被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 )所证实。
A:威尔逊
B:弗洛伊德
C:多拉德
D:伯克威茨
正确答案: 【威尔逊】
8、不到一岁的儿童在看到另一个儿童受伤时,倾向于表现出与他自己受伤时同样的痛苦,这种同情和替代别人分担痛苦的行为往往是( )的前兆。
A:道德行为
B:利他行为
C:反社会行为
D:助人行为
正确答案: 【利他行为】
9、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比生活在小城镇或农村的人有较少的利他行为,其原因可能是大城市( )。
A:喧嚣
B:过多的刺激
C:噪声
D:其余选项都不是
正确答案: 【喧嚣,过多的刺激,噪声】
10、旁观者效应心理过程( )。
A:当着别人的面采取行动的犹豫,除非人们知道帮助或者别的什么行动是合适的
B:感觉其他不动的人可能理解这个情形,即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C:最重要的是 “责任的分散”
D:其余选项都不
正确答案: 【当着别人的面采取行动的犹豫,除非人们知道帮助或者别的什么行动是合适的,感觉其他不动的人可能理解这个情形,即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最重要的是 “责任的分散”
】
第五章 单元测试
1、下面那些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人的态度( )。
A:表情
B:日记
C:语调
D:行为
正确答案: 【表情,日记,语调,行为】
2、下面不包含在迈尔斯的态度ABC理论中的是( )。
A:认知
B:信念
C:行为倾向
D:情感
正确答案: 【信念】
3、下面那句话涉及态度的认知成分( )。
A:餐桌上有一个蛋糕
B:蛋糕上有一个生日牌
C:生日牌上写着英文字母
D:这个蛋糕很漂亮
正确答案: 【这个蛋糕很漂亮】
4、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 )提出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A:凯尔曼
B:迈尔斯
C:勒温
D:斯坦伯格
正确答案: 【凯尔曼】
5、态度形成和改变的最初阶段是( )。
A:服从
B:依从
C:认同
D:内化
正确答案: 【依从】
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认同阶段的态度变化是简单的表面态度变化
B:认同阶段的态度变化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
C:认同的基础是自己与他人或群体在情感上存在密切联系
D:认同阶段的态度变化涉及态度的认知和情感因素
正确答案: 【认同阶段的态度变化是简单的表面态度变化】
7、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也是态度改变中最深刻的层次
B:内化的态度是最为坚定的,它们持久且难以转化
C:内化的态度有时也依赖外在压力或个人与其他人的关系
D:内化阶段的态度形成是一种新价值观的获得
正确答案: 【内化的态度有时也依赖外在压力或个人与其他人的关系】
8、想要态度能够准确预测行为,需要将“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下面能够有效降低其他因素影响的方法是( )。
A:控制其他因素
B:观察个体的通常行为
C:观察个体的独特行为
D:设立具体的行为目标
正确答案: 【观察个体的通常行为】
9、态度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行为的情况是( )。
A:将“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B:将态度指向具体行为
C:遇事三思而行
D:观察个体的独特行为
E:基于稳定的直接经验的态度
正确答案: 【将“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遇事三思而行,观察个体的独特行为,基于稳定的直接经验的态度】
10、下面可以用自我知觉理论来解释的是( )。
A:德西效应
B:罗森塔尔效应
C:巴纳姆效应
D:霍桑效应
正确答案: 【德西效应】
第六章 单元测试
1、( )是对一个团体的全体成员或者某类事物的高度概括。
A:偏见
B:刻板印象
C:定势
D:歧视
正确答案: 【刻板印象】
2、关于偏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偏见是一种认知
B:偏见的标志来自于刻板印象的负面评价
C:偏见具有行为倾向性
D:偏见是歧视行为产生的根源
正确答案: 【偏见的标志来自于刻板印象的负面评价,偏见具有行为倾向性,偏见是歧视行为产生的根源】
3、对女性的偏见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
A:
男尊女卑的思想
B:男强女弱的体力差异
C: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
D:社会文化的熏染
正确答案: 【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
4、下面那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偏见形成( )。
A:家庭教育
B:社会制度
C:学校教育
D:社会文化
正确答案: 【家庭教育,社会制度,学校教育,社会文化】
5、在单位受了气,回家把孩子打了一顿。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
A:替代性攻击
B:同一性理论
C:替罪羊理论
D:群体内偏见
正确答案: 【替代性攻击,替罪羊理论】
6、下面可以同一性理论来解释的现象是( )。
A:不是冤家不聚头
B:孩子是自家的好
C: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D: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正确答案: 【孩子是自家的好】
7、下面属于类别化的是( )。
A:动物和植物
B:有机物和无机物
C:男人和女人
D:学生和青少年
正确答案: 【动物和植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男人和女人,学生和青少年】
8、偏见产生的认知根源包括( )。
A:类别化导致刻板印象的产生
B:独特的人可能会歪曲我们的认知
C:自己群体比其他群体更加优秀
D:生动和极端事件易歪曲我们的判断
正确答案: 【类别化导致刻板印象的产生,独特的人可能会歪曲我们的认知,生动和极端事件易歪曲我们的判断】
9、有一个女孩数学考试没考好,很沮丧,她的妈妈安慰她说“女生都不擅长数学,所以你学不好是因为你是女生。”这句话反映了( )。
A:刻板印象会引导我们的注意和记忆
B:刻板印象是一种预先判断
C:刻板印象会引导我们对事件的解释
D:刻板印象能够扭曲我们的认知判断
正确答案: 【刻板印象会引导我们对事件的解释】
10、下面能够避免内群体偏见的认识包括( )。
A: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B:群体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C:尊重他人
D:个体不能代表群体
正确答案: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群体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尊重他人,个体不能代表群体】
第七章 单元测试
1、人云亦云的现象是一种( )现象。
A:从众
B:社会干扰
C:去个性化
D:社会惰化
正确答案: 【从众】
2、影响从众的群体因素主要有( )。
A:群体规模
B:群体凝聚力
C:群体一致性
D:群体划分方式
正确答案: 【群体规模 ,群体凝聚力
,群体一致性】
3、( )是指个体要与群体保持一致以免遭拒绝,获得人们的接纳或赞赏时产生的影响。
A:规范性社会影响
B:信息性社会影响
C:社会促进
D:社会干扰
正确答案: 【规范性社会影响】
4、回答问题的匿名性可以消除( )的作用。
A:信息性社会影响
B:规范性社会影响
C:群体性社会影响
D:不确定性社会影响
如无法购买,请复制网址,换浏览器打开 使用过程中有疑问联系QQ55089918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